番茄小说 > 汉厅笔记:Excel卷穿大汉 > 第21章 税改预热“一条鞭法”汉朝版构想(

平县的粮仓,素来是个藏污纳垢的地界。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.BiQuge77.Net

风渡墨踩着清晨的露水蹲在粮仓外的老槐树下,已经瞅了三天。这三天里,他没穿那身从五品的绯色官袍,就裹了件普通的青布短衫,混在搬运粮食的民夫堆里,眼睛却像安了现代的监控探头,死死盯着粮仓门口的每一个动作。

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粮官,手里捏着个木斗,每回民夫把粮食倒进粮仓,他都要“例行检查”——明明满满一斗粮食,他手腕轻轻一抖,木斗倾斜,哗啦啦洒出来好几升,嘴里还嘟囔着“粮食潮,得筛掉杂质”,可那些洒在地上的粮食,转眼就被他身边的小吏偷偷扫进了自己的布袋里。更离谱的是运输队,拉粮的马车刚到粮仓后门,车夫就趁着没人注意,掀开篷布,把几袋上好的粟米倒进了旁边的小推车,换上来的却是掺了沙土的劣质粮食,账册上却工工整整写着“足额入库,损耗三成”。

“三成损耗?”风渡墨在心里冷笑,这哪里是损耗,分明是把朝廷的粮税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。他穿越过来这么久,早就看透了这古代赋税制度的猫腻:百姓缴粮,要自己扛着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,路上的损耗得自己承担;到了粮仓,粮官还要以“成色不好”“杂质过多”为由克扣;最后入账时,这些被克扣、私吞的粮食,全被算成了“合理损耗”,层层盘剥下来,百姓苦不堪言,朝廷却没收到多少实惠。

回到驿站,已是深夜。风渡墨点上油灯,借着昏黄的光,在宣纸上写写画画。他先是画了两栏表格,左边写“实物税”,右边写“折银税”,然后把白天看到的猫腻一条条列进去:实物税栏里,标注着“运输损耗(约20%)”“粮官克扣(约10%)”“存储霉变(约5%)”,最后用红笔圈出总损耗——足足三成五!而右边的折银税栏,他只写了“折算损耗(约2%)”“验银误差(约1%)”,总损耗还不到三成。

紧接着,他又画了一张对比图:左边是个弯腰驼背的农夫,扛着沉重的粮袋,汗流浃背地走在小路上,旁边画了个大大的“亏”字;右边是同一个农夫,揣着一小锭银子,悠闲地走在集市上,旁边画了个大大的“赚”字。画完最后一笔,风渡墨长长舒了口气,这“汉朝版一条鞭法”的雏形,总算清晰了——把各种杂乱的实物税,统一折算成白银缴纳,既减少了运输、存储的损耗,又能堵住粮官克扣的漏洞,对百姓、对朝廷都是双赢。

【作者插话:家人们!风渡墨这波是把现代财税思维直接搬进大汉!实物税改折银,相当于把“线下扛货交货”改成“线上扫码支付”,既省人力又防贪污,这脑洞简直开到了大气层!只能说,学好Excel不仅能当卷王,还能改朝换代啊!】

“哗——”

一声脆响,打断了风渡墨的思绪。他抬头一看,只见老书吏杨维诚站在门口,手里捏着半截撕碎的宣纸,脸色铁青,花白的胡子气得直抖。这杨维诚在平县县衙当了三十年书吏,一辈子信奉“祖制不可改”,之前风渡墨用表格整理田籍,他就颇有微,只是没敢明着反对。

“风主事!你这是要干什么事吗?”杨维诚把碎纸往地上一摔,拍着案几大喊,声音大得差点震翻桌上的油灯,“祖制规定,赋税以粮为主,布匹、绢帛为辅,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,延续了上百年!你要改折银缴税,是想断了天下农户的根吗?”

风渡墨捡起地上的碎纸,拍了拍上面的灰尘,脸上没半点怒气,反而笑着问道:“杨公,您在县衙当差三十年,见过多少百姓因为缴粮,把仅有的口粮都拿出来,最后自己饿肚子的?见过多少粮官借着‘损耗’的名义,中饱私囊的?”

他指着桌上的对比图,继续说道:“祖制要是好用,粮仓里的老鼠都不会比县吏胖了!您看这实物税,百姓辛辛苦苦种一年粮,大半都耗在了路上、落在了贪官手里,朝廷实际收到的,还不足七成;可折银缴税,百姓只要把粮食卖给粮商换成银子,揣在兜里就能缴税,既省力又省钱,朝廷收到的税银也能一分不少,这何乐而不为?”

“你……你强词夺理!”杨维诚被怼得说不出话,吹胡子瞪眼的模样,活像个被气炸的皮球。驿站外值守的几个小吏听到动静,偷偷扒着门缝往里看,见杨维诚吃瘪,又不敢笑出声,只能捂着嘴偷偷憋笑,肩膀一耸一耸的。

风渡墨把撕碎的图纸拼凑起来,重新铺在桌上,语气诚恳地说:“杨公,我不是要颠覆祖制,只是想改良它。改革不是颠覆过去,是用更高效的方式延续合理的存在,就像把零散的公式整合进一张表格。 祖制的初衷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、朝廷国库充盈,可现在的实物税,已经偏离了这个初衷,我们为什么不能改一改,让它重新发挥作用呢?”